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专升本考试 - 考试大纲 - 正文

2017河北专接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来源:3773考试网 2016-12-1 19:05:39

1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
门专业课入学考试。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
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 分,10 个×
2 分)、不定项选择题(45 分,15 个×3 分)、名词解释题(24 分,4 个×6 分)和简答题
(32 分,2 个×16 分)、论述题(29 分,1 个×29 分)。
I .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
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哲学的党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2
(2)掌握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3)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
(4)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5)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6)掌握哲学的基本派别。
(7)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8)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9)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
(10)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1 )了解哲学的党性。
(12)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区别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3)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
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
伟大变革。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特别是直接理论来源。
(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5)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6)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脱离实践观点的批
判。
(7)掌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10)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3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理解哲学认识方式— 反思。
(3)掌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4)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6)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运动 相对静止 时间 空间
2.考核要求:
(1)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2)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3)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了解运动的含义和相对静止的含义。
(7)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理解相对静止的意义。
(10)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1 )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2)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15)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
(16)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的错误观点。4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结构 人工智能的实质
2.考核要求
(1)了解从无生命物质到人类意识发展的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2)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精神
活动。
(4)掌握意识的本质。
(5)掌握马克思关于意识本质的表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6)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7)掌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8)了解意识的结构。
(9)了解潜意识和显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
义。
(10)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5
(1 )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
实问题。
(12)掌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3)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
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活动规律实践的理性结
构和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
(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含义。
(2)了解主体的能力结构。
(3)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6
(5)理解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
(6)掌握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7)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
对于人生的启迪。
(8)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
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和统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和统一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人化自然的含义。
(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
各方面的关系 阶级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了解生产力的特征。7
(5)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6)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各方面的关系。
(7)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8)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9)了解阶级的实质和划分阶级的标准。
(10)理解阶级的产生仅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 )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
(12)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
国家的实质和职能 国体 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4)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5)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和国家的职能。
(6)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7)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 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关系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
其关系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功能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及其结构。
(2)了解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
(4)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5)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8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的重要性。
(7)掌握文化的功能。
(8)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9)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10)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1 )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2)掌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说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
(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9
1.知识范围
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关系的简单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2)了解人类社会生产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四个方面。
(3)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联系及其特点 条件 系统 发展 新事物 旧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了解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
(4)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矛盾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了解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了解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8)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9)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及其区分标准。
(10)掌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
(1 )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2)能够用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13)掌握发展的实质。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
象和本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0
(3)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4)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6)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7)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8)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9)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
析具体问题。
(10)了解假象的含义、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1 )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2)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13)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4)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5)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6)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17)了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18)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 量 度 适度 量变、质变及其关系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中
量的扩张
2.考核要求
(1)了解质、量、度、量变、质变的含义。
(2)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3)理解质和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4)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5)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和质变的基本形式。
(6)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1
(7)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的正
确性。
(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9)掌握质量互变规律。
(10)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作为大学生应如何发展自己。
(1 )能够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12) 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13)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脚踏实地。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矛盾及其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论与系统论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
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理解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理解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7)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 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
理分析具体问题。12
(14)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法的过程论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2)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及其特征。
(3)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4)掌握坚持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5)了解扬弃的含义。
(6)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7)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9)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的含义。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
伟大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
(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13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据。
(5)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适合”的含义。
(9)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0)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 )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3)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14)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掌握阶级分析方法。
(16)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知识范围
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
和改革 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2.考核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2)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3)掌握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
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掌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5)掌握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能够用这一原理分析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措施。14
(6)能够分析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7)了解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8)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根源和条件。
(9)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理解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理解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12)了解历史人物的含义。
(13)理解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理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本质。
(15)了解制约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历史活动的条件。
(16)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7)理解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遵循的原则。
(18)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19)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20)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21)能够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2 )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23)能够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
意义。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和多样性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形态的含义。
(2)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3)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
(4)理解社会形态选择的条件。
(5)掌握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6)能够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7)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15
(8) 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9)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九、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发生
1.知识范围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了解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含义。
(3)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关系。
(5)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6)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实现中国梦等现实问题。
(7)掌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能够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8)掌握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能够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关
系 能动的反映论
2.考核要求
(1)理解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
(2)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了解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4)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了解能动反映的含义。
(6)掌握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7)能够运用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了解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关系。
(三)认识的结构16
1.知识范围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认识结构
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含义。
(2)了解认识中介系统构成。
(3)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4)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5)了解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十、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知识范围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现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
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
(2)了解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
(3)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5)理解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掌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7)掌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8)掌握一个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能够运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0)掌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能够用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分析一些观点和现实问题。
(12)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3)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4)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及危害。17
(15)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知识范围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极其关系
2.考核要求
(1)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3)理解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4)了解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极其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知识范围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分析和综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3)了解抽象、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的含义。
(4)了解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含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识范围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的
含义。
(2)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知识范围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
理的具体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
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18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的含义。
(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反对主观真理论。
(3)理解真理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5)能够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
展。
(6)了解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
(7)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8)了解谬误的含义。
(9)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
(10)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意义。
(1 )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价值
1.知识范围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 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2.考核要求
(1)了解价值的含义。
(2)了解价值的类型。
(3)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
(4)理解价值的相对性。
(5)了解价值评价含义。
(6)理解价值评价的功能。
(7)掌握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8)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知识范围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19
(2)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能够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等问题。
十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知识范围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2)了解代价的含义。
(3)理解社会进步过程中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4)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代价原理分析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不付出过大代价。
(5)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
(6)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7)掌握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知识范围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实际过程的两个侧面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考核要求
(1)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实际过程的两个侧面
(2)理解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3)掌握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知识范围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异化 共产主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必然和自由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2)了解必然王国的含义。
(3)了解自由王国的含义。
(4)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5)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6)掌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含义。20
(7)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
意义。21
I .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50 分)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上。)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2.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和革命的。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的总和。
4. 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 的哲学范畴。
5. 实践活动规律实质上是 的规律。
6.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7.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反映。
8.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 。
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10.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的属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错选、少
选、多选或未选均不能得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2.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3.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
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是(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机械论 D.辩证法2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
A.静止是现象,运动是本质 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D.静止是可知的,运动是不可知的
15.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是指( )
A.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B.是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
C.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活动的存在物
D.是能够把“现有”和“应有”统一起来的人
16.系统的特点是( )
A.相关性 B.整体性 C.有序性 D.模型化
1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唯一规律
18.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
话体现的是( )
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B.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9.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持了
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说明(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21.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
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 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23
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
状态的哲理是( )
A..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B.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C.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D.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2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否定的本质是扬弃
2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民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24.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
A.包含错误的真理
B.感性认识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
D.真理的无条件性
25.马克思理解的必然王国是指 ( )
A.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
B.人类主体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
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状态
C.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超然于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26.物质
27.实践
28.理性认识
29.社会进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3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31.简述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9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3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科技异24
化问题和全球问题。请论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并针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问题
提出你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德国古典哲学
2.批判的
3.一切社会关系
4.变化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6.能动
7.正确
8.有用性
9. 实践
10.相互排斥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 C 12.BCD 13.B 14.BC 15.ABCD 16.ABCD 17.ABC
18.A 19.A 20.A 21. BD 2 .ABCD 23.D 24.C 25.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6.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6 分)
27.实践— 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三个特征,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践三种形式。(6 分)
28.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的特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6 分)
29.社会进步— 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
的转变。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既包括社会持久、缓慢的进化,又包括社会发展的质
的飞跃。(6 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
30.答:真理和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的统一。(2 分)25
(1)区别:
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2 分)
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2
分)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2
分)
(2)联系:
第一,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另
一方面,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又相互适用。(3 分)
第二,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3 分)
第三,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价值的客
观标准。(2 分)
31.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它一经形成,便同社会意识一
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4 分)主要表现是:
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落后,有时超
前。(4 分)
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内容上古为今用,在形式上推陈出新。(4
分)
第三,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质上,
就是它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的性质,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量上,就是它影
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里关键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
度。(4 分)
五、论述题(共29分)
32. 答案要点(说明:对于有创新的答案适当加1-2分):
(1)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是:
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现代科技革命使劳动者、劳
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型或科技型人员日益成为劳动
者中的主体部分;以电脑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渗透着高科技
的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成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
为手段或工具的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
泛运用,智能机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26
智能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重大调整。科技革命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根本变化。(5
分)
第二,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
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生活的
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计算机网络的广
泛运用,使人们可以与全世界交往,而且非常方便、快捷。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精神
生产活动,从事科学、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
为人们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5 分)
第三,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
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当代科学革命的条件
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新技术手段,去研
究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当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精确
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了数字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同时,科学技术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5 分)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及人类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2 分)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
的,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这些问题不是一个自然
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
问题,是社会伦理问题。(4 分)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
变革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二是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三是建立道德约束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人文科学,提高科学技术使用者的道德素质。(8 分)27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主要考查学生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
能力。
2.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了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
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在领会的
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或能用学过的多个
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全站专题
    · 英语四六级查分  ·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招生考试网  · 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 招考资讯网  · 浙江省教育考试网  · 湖北招生信息网  · 重庆招考信息网  · 广东考试服务网  · 上海教育考试院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网  · 云南招生考试院  ·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  · 中考志愿填报  · 中考分数线  · 中考录取查询  · 中考查分网  · 中考作文网  · 中考试题答案网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成绩查询2017  · 高考试题及答案  ·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 西藏教育考试院  · 青海招考信息网  · 云南省招考频道  ·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  · 新疆招生网  ·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 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  ·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  · 湖北教育考试网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 吉林省教育信息网  ·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  · 山西招生考试网  ·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 北京教育考试院  · 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 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广西招生考试院  · 海南省考试局  ·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  ·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  · 宁夏教育考试院  · 浙江教育考试院  · 上海招考热线  ·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成绩查询、录取查询、网上报名系统  ·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  · 空军招飞  · 自主招生保送生小语种  · 中国大学排行榜  · 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  ·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平行志愿  · 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招生  · 高考报名  · 艺术特长生  · 空乘招生民航招飞  · 高考志愿填报  · 军校招生网_国防生招生_军校名单  · 单独招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