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体育学院 - 正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校概况
来源:2exam.com整理 2006-11-25 【字体:小 大】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学院建立初期,首任院长、我国现代高等体育教育开拓者之一吴蕴瑞教授,以国内外先进体育学术和科学教育理论为办学理念,汇聚了当时我国一批著名教授,包括我国首位体育学女博士、中国近代女子体育创始人张汇兰等专家教授,开创了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奠定了学院的办学基石。
   50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倡导“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着力营造“ 严谨笃实、悉心治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教风学风,遵循“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继承优良办学传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学院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7名、硕士研究生730名、本科生11402名左右、成教生8866名、专科生2035名,共计23000多名。其中包括雅典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刘翔的教练孙海平、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杜丽的教练王跃舫、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足球教练员马良行等一批杰出校友。 
   学院教练员和学生曾在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12名学生14次、7名教练员11次获得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2004年期间,我院学生曾获14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0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7次破亚洲纪录。
   学院现设有7系(体育教育系、竞技体育系、武术系、体育社会学系、运动科学系、体育新闻系、体育管理系)、1部(成人教育部)、1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共9个教学单位,33个教研单位。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下属所有4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运动生物力学、武术学、足球、体操和重竞技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等是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
   学院从5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先后于1982年和1986年成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现设4个博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5个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赛事运作);是“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设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编导、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个本科专业。
   现有本科生3951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26名、留学生28名、成人教育学生(函授生)2289名。现有专任教师331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100名、讲师148名。
   学院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基地、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赛车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等科研实体,新建国内领先水平的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等高等级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体化语音实验室等一批教学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平台。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 SCI 零的突破。
   学院设有中国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体院大讲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知名品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建立了“上海大学生武术艺术实践基地”。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承和发扬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竞技与人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以体育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 - 应用型体育人才。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